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金融学(第六版)

金融学(第六版)

  • 字数: 1092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黄达 张杰
  • 商品条码: 9787300324302
  • 版次: 1
  • 页数: 69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1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金融学》(曾用名《货币银行学》)是国内金融学科领域的经典教材,本教材第六版将延续和拓展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讲述“中国金融故事”的既有传统,熔金融学基本原理和中国货币金融实践于一炉,合理整合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形成系统完整的逻辑框架和知识体系。全书共分五篇二十九章,第一篇讲述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是进入金融学术殿堂所必需的基本准备。第二篇讲述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关政策观点。第三篇讲述宏观金融,即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货币对内、对外均衡和围绕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关政策观点。第四篇讲述金融运行的微观机制,即利率、资产组合与资产定价、公司治理以及商业银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关政策。第五篇讲述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即不宜纳入以上各篇但又具有基础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金融理论以及金融监管等内容。
作者简介
黄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新中国金融学科主要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顾问、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一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等。曾获第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第六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及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张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首任秘书长。曾获教育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
目录
章节目录: 导 论 金融学的内容、结构及演进 1 第一篇 货币、信用与金融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9 第一节 初识货币 9 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10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13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18 第五节 货币制度 23 附录一 货币面面观 27 附录二 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31 专栏一 BIS的“货币之花” 32 专栏二 中国央行依法整治拒收现金行为 33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35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 35 第二节 外汇与外汇管理 41 第三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 45 第四节 汇率与币值、汇率与利率 49 第五节 汇率的决定 50 第六节 人民币汇率问题 57 附录一 超主权货币问题 60 附录二 最优货币区与欧元 61 专栏 中国与布雷顿森林会议 63 第三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65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65 第二节 利息 66 第三节 现代社会之前的信用 70 第四节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73 第五节 现代信用的形式 76 第六节 国际信用 82 第七节 信用缺失与建立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 84 附录 资金流量分析 87 专栏 中国全面启动信用社会建设 88 第四章 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90 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90 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 93 第三节 金融范畴的界定 94 第二篇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 第五章 金融中介体系 99 第一节 金融中介及其范围 99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 100 第三节 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 105 第四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114 附录一 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 120 附录二 1978—2023年中国金融改革 122 专栏 港澳台金融体系 127 第六章 存款货币银行 132 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132 第二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134 第三节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136 第四节 金融创新 139 第五节 不良债权 141 第六节 存款保险制度 146 附录 银行与产业 148 专栏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150 第七章 中央银行 153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53 第二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资本与组织结构 155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158 第四节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162 第五节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68 附录 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始末 172 专栏 “中国人民银行”名称诞生记 174 第八章 金融市场 176 第一节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176 第二节 货币市场 182 第三节 衍生工具市场 186 第四节 投资基金 191 第五节 外汇市场 196 第六节 黄金市场 199 第七节 金融市场国际化 203 第九章 资本市场 208 第一节 股票市场 208 第二节 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 210 第三节 长期债券与长期债券市场 213 第四节 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216 第五节 证券价格与证券价格指数 217 第六节 资本市场效率 219 附录一 股份公司 221 附录二 中国资本市场B股与H股诞生记 223 专栏 恒生指数 225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226 第一节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226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228 第三节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 236 第四节 中介与市场的渗透发展 239 第五节 互联网金融 241 附录 影子银行 245 第十一章 金融基础设施 247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要素 247 第二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 248 第三节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252 第四节 金融业标准 254 专栏一 公允价值 259 专栏二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 259 第三篇 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 第十二章 利率的决定及作用 263 第一节 利率及其种类 263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269 第三节 利率的作用 275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278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278 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285 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 288 第四节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 291 专栏 1:8的来历 294 第十四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296 第一节 现代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96 第二节 存款货币创造 299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308 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314 专栏 货币乘数与经济大萧条 316 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 319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319 第二节 经济主体行为与货币供给 326 第三节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330 第四节 “超额”货币及其反映的规律 333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336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336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341 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346 附录 总供求均衡分析 349 专栏 存量与流量 352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354 第一节 国际收支 354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 359 第三节 国际储备 362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 365 第五节 对外收支与货币均衡 371 第六节 对外收支与市场总供求 375 附录 马歇尔-勒纳条件与J曲线效应 377 专栏 汇丰银行与中国近代的国际融资 379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82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382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386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390 第四节 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 392 第五节 通货膨胀对策 396 第六节 通货紧缩 397 附录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恶性通货膨胀的治理 401 附录二 对翻译的经济学词汇不要就中文望文生义 402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 404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404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412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419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425 第五节 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 430 专栏 中国货币政策的居中之道 441 第二十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444 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444 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 449 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联系机制 450 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453 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 457 第六节 IS-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460 附录 IS-LM模型及其基础理论框架 464 第二十一章 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搭配与协调 470 第一节 汇率的作用与风险 470 第二节 政策冲突与搭配 473 第三节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和政策协调 476 附录 开放经济的模型 483 第四篇 金融运行的微观机制 第二十二章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489 第一节 利率度量 489 第二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 494 第三节 利率期限结构 497 第二十三章 资产组合与资产定价 504 第一节 风险与资产组合 504 第二节 证券价值评估 511 第三节 资产定价模型 514 第四节 期权定价模型 518 第五节 无套利均衡与风险中性定价 521 第二十四章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526 第一节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526 第二节 资本结构 532 第三节 公司治理 537 专栏 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543 第二十五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545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545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550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556 第四节 网络银行 561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564 专栏 理财产品纠偏仍在途中 574 第五篇 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 第二十六章 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 579 第一节 两分框架 579 第二节 虚拟资本 582 第三节 货币中性抑或非中性 587 第二十七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591 第一节 金融与经济增长 591 第二节 金融抑制与经济增长 598 第三节 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601 第四节 普惠金融 607 第五节 绿色金融 611 附录 若干发达国家的金融改革 616 第二十八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619 第一节 金融脆弱性生成的内在机制 619 第二节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623 第三节 金融危机 627 第四节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治理 632 第五节 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636 附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 638 第二十九章 金融监管 647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界说和理论 647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651 第三节 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656 第四节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661 第五节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组织 664 第六节 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基本内容 667 第七节 金融监管国际协调展望 670 附录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672 专栏一 顺周期性 673 专栏二 跨国银行监管与巨额罚单 674 附 录 名词术语中英对照 676 参考文献 68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